吴连儒
(上接2023年6月14日第4版)
生老病死,人生规律。这几年,车公确实预感自己所剩的时间不会太多了,所以他觉得必须抓紧传拳授道。
他根据弟子们各自的情况针对性地予以“补课”,对外地弟子尤其照顾,因为他们学的、听的明显少于身边的师兄弟。不过天天守候在身边的,除了大弟子李复祯常年保镖护院在外,还是本村关门弟子铁柱与其子兆烈、兆杰、兆俊兄弟。
老人仍然黎明即起,铁柱等从“十二路弹腿”“三体式”“五行拳”开始,边演练边听候逐一矫正,并就其创编缘由、运用价值、技击功能听候讲解,对于单练套路的每一招每一势,车公都逐一订正。老人唯恐一旦误学,将来势必误传,久而久之,真伪难辨,良莠不齐,岂不贻误后人?弟子们也发现老人越老似乎变得有点“吹毛求疵”了,不过大家明白这是为他们好。所以,师父要求的必须不折不扣地领悟、运用、变通,还得讲出“子丑寅卯”来。最近几年,弟子们拳艺都提高不少。
在车公的最后一段日子里,每天从早到晚细微服侍的,除了兆烈兄弟,就只有铁柱了,送水送饭、洗脚擦身……照顾得无微不至,令车公十分感动!
这一日,车公精神状态好,他将铁柱拉到身边,抚摸着他的光头说:“孩子啊,你跟随师父20多年了,学得比谁都好,知道得比谁都多,师父所剩时间不多了,今天得给你个交待了。”铁柱一脸庄重,依偎在师父身边,静静地听着。
“师父因为虚心听话,尊敬老人,深得你祖师爷待见,所以他老人家临终时将多年珍藏的宝贵资料悉数传给了俺,今天为师就传给你吧!”铁柱一听,立刻跪倒在地。只见车公小心谨慎、颤颤巍巍地从床后的小柜子里取出一个小包,而后慢慢打开,露出了一叠古书。
“这是世上难得的珍宝,祖上传下来的。一件是咱们姬师祖的《姬际可自述》,二件是曹继武大师的《心意六合论·十法摘要》,三是戴龙邦大师的《岳氏(心意)六合拳序》和《心意六合拳》重订墨本及《岳武穆九要论》,这些都是世间珍品,今天师父就交给你了。”铁柱双手接过来的刹那间,感觉自己接的仿佛不是几套书,而是前辈交付的历史使命,所以他激动得在地下连叩了3个响头。
“还有……”车公缓了缓激动的心情,指了指挂在墙上的那支剑,让铁柱取了下来,“这把剑叫金兰剑,是师父当年沙滩擂上由曹家专东亲自赠予的,它削铁如泥,无械可敌,伴随师父走南闯北大半生,今天也一并交给你——”
“师父!弟子可怎么补报您的——”
“不,师父只要求你两件事:第一,把咱们祖辈在吉安堂里创编的中国形意拳原原本本传下去。”
“谨遵师命!”
“第二,你广亨师叔的《心意精义》,为师都条条核实,是咱们形意拳的规范文本,你请你华亭兄抄一份,好好按它的要求认真练。”
“弟子听见了!”铁柱说罢,再看师父时,老人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且满脸泛光。
不多久,车公已将进入弥留之际,铁柱立刻通知附近的弟子们,大家很快都到了。他们围在这位为中国形意拳的始创、传播、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的大侠床边,静静地看着他手拿一把筷子,再抽出一根,做出欲折断的样子……大家心里什么都清楚!
“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初十凌晨,一代宗师车毅斋与世长辞,享年82岁。
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生于晋商崛起的动荡年代,保镖护院,走南闯北,为太谷稳居山西金融中心的地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身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他不辞年高,不顾安危,仗剑登擂,勇降日倭,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国威;他尽其所能,恤贫济孤,帮弱救残,以助人为乐;在面临社会剧烈变革的时候,他委派弟子参加义和团“反清灭洋”,并一再教育门人随时“维护共和”,提防帝制复辟……
他是中国形意拳的主创人。他在李飞羽“三体式”“五行六象”及“五行生克拳”的基础上,完善了形意拳“十二形”;在王长乐少林拳的启发下,创编了形意拳入门功“十二路弹腿”;他与师弟、弟子共同创编了形意拳的一系列单练、对练套路以及攻防要道、实用技法等等;在多年的实践中,还创造了“倒插步回身”和“拘马拚”“狮吞手”“阴阳把”“搂手炮”“扳手炮”等“十三炮法”;在散手技击方面,创编了能体现“顾、开、截、锁、拿、化”的六法与“合、顺、灵、巧、稳、准、狠、疾”的八字方针,是他让形意拳真正走向成熟,山西太谷也因此逐渐成为中国的形意拳之乡,他的门人弟子遍及省内外。由于他的特殊贡献,他的事迹被载入了《太谷县志——方技传》。
他是形意拳的光荣,也是太谷人民的骄傲!
且说李存义,“民国”三年(1914年)冬再次来到贾家堡“田舍居”。熟悉的大院、熟悉的器械、熟悉的房舍、熟悉的陈设,然而,物是人非,再也见不到慈祥可敬的师辈,听不到他的谆谆教诲了!
车公之子车兆烈兄弟仨和李复祯、刘俭(铁柱)、吴耀科、布学宽、宋铁麟等各位师兄弟与李存义相拥而泣。车师生前的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如在昨天:乌马河精心安排斩杀尾追的清廷鹰犬,亲送南脑护院藏身,耐心传授形意绝招,仔细讲解拳理和拳法,特别是形意拳“十二形”后六象,自存义才得以在河北流传。车师谦虚、耿直、善良、容人的高尚人格,更令存义终生难忘!
李存义悲痛欲绝,冒着寒风到车公坟前献上长联一副,文字未必工整,却倾注了他真挚的痛悼之情:
忆昔日为国争光技服日人名垂青史,
看今朝形意拳艺大放异彩伟业常存。
云天低垂,千里荒凉,北风卷着乌马河边的黄沙,恣意洒在人们的脸上,两条白色长联孤零零在寒风中任其吹拂。众弟子在苍茫的天穹底下,一动不动,久久伫立。
祭罢车师,当天下午,李复祯、孟兴德、刘铁柱、吴耀科、布学宽等陪李存义一起去“中心正”拜访掌柜李广亨先生。
李先生除了强调不折不扣把车师和李师祖创编的形意拳原原本本传下去,还和李存义等共同商讨了形意门的辈次,决定从李存义、李复祯、孟兴德、吴耀科、布学宽、宋铁麟、刘俭他们这一代起,以“华邦惟武尚社会统强宁”10字为辈序。倡议人吴耀科(字华亭)解释说:“列强欺辱的历史教训证明,中国只有强军尚武,国家才能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安宁。”形意前辈的爱国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外面是寒冬,屋里却暖意融融。
临行,李先生牵着李存义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形意拳发展到现在实在不容易,但是任重还道远啊。古人云:‘武无文不远,拳无文不久。’你们河北文化条件好,得写书发扬呀。”
“甚意思?”铁柱似乎没大听懂。
“武术没有文化传播不远,拳术不通文墨难以长久。”李师进一步讲解:“你们的恩师原本赶车出身,可是他先向武(鸿圃)先生学习认字,再向孟綍如先生学习文化,连吴秀才都是他的文化‘先生’,如果只是一勇之夫,只会打打杀杀,无非莽汉一个,哪能称得起‘拳师’——”
“听懂了,听懂了!”孟兴德首先跳了起来,李复祯、吴耀科、布学宽、刘俭等也纷纷点头……
李存义走南闯北,感触尤其深刻:没有文化宣扬,单凭口传身授,武术传播不远不广;没有文化记载,不仅难免误传和讹传,拳术也难以久留于世。于是,他听从了李广亨的教导,除了继续传拳授徒外,他自己给自己的肩头搁置了又一重要使命——继续奔走呼号,请文武双全之才著书立说。